【年度人物】黃鐵軍

發佈時間:2022-06-04 發佈者:發現澳門在線


人物簡介
黃鐵軍女士,澳門華夏英傑古玩收藏家協會會長,澳門藝專教育中心教育總監,澳門樂界國際藝術文化交流促進會創會會長,廣州慈善會理事,川河集團(澳門)有限公司、家豐(澳門)有限公司經理。她從事收藏近四十年,從守護的角度出發,希望將凝聚中華文化歷史的瑰寶保存,將民族文化傳承並發揚光大。在公益領域,她興建了多所“留守兒童文化糧倉”,援助貧困地區兒童的文化教育。


---------------------------------------------------------------------------------------------------------------------------------------------------------------------------



“歷史的創造不是靠某個人,而是靠大家,有大家才有大國。要喚起青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應從‘根’開始,那就是愛國主義教育。”

——黃鐵軍





百年風雨,百年輝煌。於黨的百年歷史中,黃鐵軍女士讀到的是革命歷史的滄桑與榮光,是奮進新時代的輝煌與驕傲,更是身為中國人的責任與使命。

軍人家庭出身的她,深受紅色家風影響,傳承了父輩濃烈的愛國情懷,並化為信仰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無論是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傳承,還是投身公益慈善,抑或是對孩子的教育、對青年的寄望,都歸結於此。

身有正氣,行有正義,心有正念,這是黃鐵軍女士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黨史中深化愛國情懷

2021年國慶檔,電影《長津湖》在內地率先上映,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觀影熱潮,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紀錄,點燃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愛國熱情。這是一部抗美援朝題材影片,觀眾無不被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連隊在極寒嚴酷環境下堅守陣地、奮勇殺敵、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所感動。電影熱映之時,黃鐵軍女士光是觀看影片預告,就已眼含熱涙,並期待著影片早日在澳門上映。

黃鐵軍女士之所以情緒這麼激動,是因為這部影片讓她有一種親切感——她的父親和母親都是抗美援朝戰場上保家衛國的志願軍。她的母親是一位醫務兵,長津湖就是她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她的父親則是一位鐵道官兵,真真實實地經歷過了前線的槍林彈雨,身上有七八處被炮彈碎片擊中,其中額頭的那處還留下了一塊又深又大的疤。她小時候,父親就常跟她講起前線作戰的故事,告誡她不要忘記歷史。



黃鐵軍女士、陳家銘先生與澳博集團蘇樹輝博士合影


在父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黃鐵軍女士對待歷史總有一顆敬畏之心,並對長征、淮海戰役、抗美援朝等中國革命歷史有了更詳細、更深刻的瞭解。對她而言,家國情懷是家風的傳承,更是融入血液中的基因,影響著她的一言一行。

2021年,迎來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節點。百年櫛風沐雨,今朝共襄華誕。在回望百年征程中,黃鐵軍女士內心的愛國情更加熱烈。她深深地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得來是多麼的不容易,國家從曾經的備受欺負到獨立自主,再到今日的繁榮富強,是多麼的讓人驕傲和自豪。她說:“加強對歷史的學習,對我來說是一次提升。不僅讓我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也讓我更加明晰肩負的使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史的創造不是靠某個人,而是靠大家,有大家才有大國。因此,我們更應該做好各項工作,去迎接輝煌的盛世。”





黃鐵軍女士和兒子——澳門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陳家銘先生合影


習總書記曾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鬥。青年有擔當,國家才有希望。黃鐵軍女士亦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思想引導工作,她認為,要喚起青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應從“根”開始,那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她倡議,社會應多引導港澳青年加強對中國歷史的學習,多講講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給他們聽,多帶他們到內地交流學習、開展紅色之旅。如此,便能更好地增進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能更好地激勵他們發揮才華為國家和社會多作貢獻。


堅定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對歷史的學習,給予了黃鐵軍女士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傳承父輩紅色基因,她帶著對家國的深情,帶著一種使命感,以收藏為媒介,投入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工作中。

黃鐵軍女士是澳門資深收藏家,與收藏結緣已近四十載。在澳門,她建造了一個藝術館,裡面陳列著她歷年來精心收藏的字畫、珠寶、紫砂、陶瓷、象牙、玉石、青銅等等諸多品類的寶貝,其中不乏珍寶。在她琳琅滿目的藏品裡,有一個特殊的種類,承載著她別樣的情懷,那就是紅色文化藏品。

或許是受身體裡紅色基因的驅動,黃鐵軍女士從很早時候開始,便不自覺地將與紅色文化相關的物件、藝術作品納入了收藏範疇。以往,她的這類收藏並不太為外人所知道,更多地是出於自我的堅持和欣賞。每每與這些寶貝“對話”,她想到的是戰爭的艱苦,想到的是歷史的厚重,想到的是民族的復興。



2019年,黃鐵軍女士(右二)隨團訪問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時,受到澳門最後一任總督韋奇立(左三)會見並合影。(左一為澳門博物館技術員許永吉先生,左二為澳門文化藝術學會會長趙維富先生,右三為澳門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陳家銘先生,右一為澳門宋慶齡基金會副會長韓小卡女士)

黃鐵軍女士很高興,在今年迎來建黨100周年之際,舉國上下沉浸在一片紅色氛圍中。重溫黨走過的百年歷史,她做出了一個決定——挑選一些革命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進行展覽,並計畫讓兒子——澳門青年小提琴家陳家銘先生進行講解,希望通過這些韶山的故事、井岡山的故事等等,啟發大家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珍惜並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增強愛國熱情。

如果說黃鐵軍女士一開始是因為興趣和對藝術鑒賞的偏好走上收藏之路的,如今收藏之於她,早已是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部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幾十年來,她只藏不賣,在澳門這個國際平臺上,盡最大的努力保護中華文化遺產不外流,因為“每一件古物都是唯一和不可替代的,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情感記憶和璀璨文化,要留在中國人的手中,讓後代去傳承、傳播,這是中國人的責任”。

她坦言,一路走來,傳承的道路會感到孤獨,但她心中始終有光。這束光,正是源自對古人智慧的欣賞,源自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自信。她時刻提醒自己,從事收藏,不單單是生活在文化領域裡頭,更要去懂這個文化,理解這個文化,要走進去、認真地堅持下去。

帶著對收藏的熱愛,帶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帶著對家國的深情,帶著守衛、傳承、傳播的使命感,她將繼續一往無前地行進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道路上。



修業必先修德

中國有句老話,“修業必先修德”。于收藏同樣如此,黃鐵軍女士便認為,人與藏品之間的緣分也是建立在“德”的基礎上的。嚴於律己,立德修身,這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對孩子的教育。

“勤奮務實、堅守誠信、大公無私、熱愛奉獻……這些品質是成為傑出人物的基礎。”黃鐵軍女士不僅常常以此自我對照,更時時教育孩子,要做一個有真本事的人,一個能為社會貢獻的人,“無論力量大小,只要有一顆奉獻的心,堅持做下去,社會就一定會更美好。”
抱著為社會“力所能及地做些‘小事’”的初心,黃鐵軍女士多次出資援助貧困地區兒童的文化教育。建“留守兒童文化糧倉”就是其中之一,“文化糧倉”不僅配備了琴、棋、書、畫、健、讀“新六藝”文化教育設施,同時還搭建好後續服務及設施,補給資訊對接,讓偏遠鄉村孩子們能夠吸收多元文化的滋養,彌補了當地文化教育資源匱乏的短板。至今,她已相繼在廣東河源、福建、廣西平樂捐建了3所“留守兒童文化糧倉”,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黃鐵軍女士的父親曾任鐵道官兵,並多次走上抗美援朝的戰場,圖為父親(右)與警衛員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黃鐵軍女士在做公益慈善的同時,經常會把兒子帶上,在言傳身教中,引導他正向成長。她對兒子的教育是一種開放式的,更多的也是在“德”的教育。讓她驕傲的是,兒子沒有辜負她的良苦用心。陳家銘先生不僅在小提琴專業領域出類拔萃,在藝術鑒賞方面頗有造詣並不斷在進修,而且一直保持著對社會的關注和關懷。早在讀中學時,他便將零用錢悉數捐出支援災區。這份善意也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延續著。

今年7月,河南遭遇連日強降雨,導致嚴重洪澇災害,他又主動提議向災區捐款。黃鐵軍女士聽後欣慰不已,連同兩個兒子經由中聯辦向災區捐款3.4萬元。“慈善不在於金額,能力所及地去做就行。”

習總書記指出,“德”是每個人成長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一個人的“才”只有與“德”相匹配,以“德”為引領,才能真正成為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棟樑之才。黃鐵軍女士深以為然。

正如對兒子的成功教育一樣,她亦希望在文化傳承中,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引導和影響更多青年提升愛國愛澳情懷,堅守民族氣節,強化責任擔當,以更積極的姿態,發揮自身所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



【小編感言】

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向黃會長致敬!



來源:今日華人CLUB
編輯:韓衛紅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處理。

【免責聲明】
1.我們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訊以及視頻等資料的版權歸屬權歸所有人所有。而因轉載原因無法及時一一聯繫原作者,如原作者或編輯認為作品不宜上網,或者不應無償提供,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便馬上採取制止行動,避免造成雙方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我們重在分享,文中所述內容以及觀點屬於原文所有,不代表我們的觀點,我們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3.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致電我們將立即做刪除處理。

熱門話題更多>>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