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人員感染“瘋牛病”死亡

發佈時間:2021-08-08 發佈者:發現澳門在線

七年前的“魔咒”

在一家朊病毒實驗室,操作人員正在非常熟練地處理著一個轉基因小鼠大腦的冰凍切片。和以往樣本的不同之處是,該切片曾經用蛋氨酸過度表達了人類朊病毒蛋白。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具有傳播“瘋牛病”風險的陽性樣本。

和外科手術一樣,處理生物樣本可能會有職業暴露,也就是職業性地接觸到風險樣本。對於這樣的操作,我們往往會新增防護措施來保障人員安全。最常見的就是藥企實驗室裏清潔量筒、燒杯的阿姨,都會有專門的耐酸堿手套。我們取注射用水的高溫水點,也會有隔熱棉手套。

很遺憾,在法國這個朊病毒實驗室,沒有提供應有的金屬防割手套。一不留神,尖銳的彎頭鑷子帶著部分生物樣本穿透乳膠手套,刺傷了科技人員的大拇指,有血液流了出來。養過猫的人都知道,見不見血是是否需要打疫苗的重點衡量標準。

儘管操作員的手指出血了,卻沒有立刻進行有效的處理,正確的操作是應該立刻把傷口浸泡在消毒劑中,這樣能使得朊病毒失去感染能力。如同你被猫抓傷後,需要儘快用肥皂水沖洗傷口,然後去打疫苗一樣。操作員沒有立刻進行有效處理,也就中了瘋牛病的“魔咒”。

不知是算幸運還是不幸,這個疾病的潜伏期如此之長。上面的職業暴露發生在2010年5月,病情發作是在2017年11月,整整七年半。先是局部疼痛,而後蔓延到整個身體右側。兩年後,已經出現了抑鬱、記憶損傷、幻視等症狀,最終在2019年6月份去世。因為時間太久,單一案例可能不會引發關注。但隨後,法國另一名退休研究者被確診感染了朊病毒。要知道全球研究這個朊病毒的人數非常有限。如此小規模的領域裏,出現確診病例,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能做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暫停所有該類實驗室。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官網以《職業暴露7.5年後診斷出變异型克雅氏病》為題,於2020年7月2號刊登了該事件報導

在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處理此類高風險樣本時,添置一個金屬防割傷手套到底有多麼急迫。在很多情况下,我們初入某行業時會對一些風險非常警惕,會給領導提要求購買防護用品。但相對應的是領導往往覺得“沒事,一直沒配,不也沒事,小心點就行”,幾句話搪塞了過去。而後我們經驗豐富起來,面對風險也麻木了起來,防護用品就再也無人提及。

有些風險源,是一線試驗人員常常接觸的。我們知道很多有機試劑是有毒性的,比如凝膠電泳裏用到的聚丙烯醯胺。聚丙烯醯胺是相對安全的,但丙烯醯胺則有神經毒性和生殖毒性,這些沒有殘留的單體對於一個長期要做此類試驗的人員而言,無疑就是一種難以躲避的危險。

而有些風險源,甚至是企業無意中設計出來的。我們看下這兩個瓶子內蓋。

左圖是非常常見的內蓋設計管道,但我越來越懷疑這些企業根本沒有人做過實驗。我們做實驗或者生產投料,很少是直接整瓶加入的。這就意味著內蓋會被多次開啟、塞住。對於一些粘稠試劑來說,每次開蓋就是一場戰役。有的用稱量勺撬,有的用鑷子夾,反正不灑出、不污染、不滴漏就是一種奇迹。

而右圖則人性化很多,至少你可以緩緩用力,而不是一下子抬起。要知道左圖的設計下,一些易揮發試劑,比如硫酸、鹽酸等等,猛地一開蓋都能帶來開香檳酒的特效,“嘭”!青雲直上,白烟繞眼。

這些被人為設計的風險,也是常見的職業暴露點。我見過做核酸選取時,被苯酚腐蝕潰爛的手指,也見過被巰基乙醇灑一腿,臭到回家被老婆趕出來住辦公室的同仁。防護?這種情況怎麼防護?難道穿上蜘蛛人的橡膠衣嗎?

所以說,職業暴露防護不僅僅是一線操作人員和組織的事,一些上游的試劑企業、設備企業同樣有責任去做。而且做好了,就是一種競爭力!畢竟現在我們採購一些東西,也要考慮一線使用人員的感受,“好,AR級別,要內蓋有易開蓋設計的,收到,明白!”。畢竟人性化,也是企業留下人才的一種內在因素。

另外一點,就是加强職業暴露教育,在法國這次事件中,如果早就培訓過消毒劑處理傷口的內容,那麼也就可以避免發病。但這類教育一直是我們的薄弱點,我們知道酸堿中和、活性炭吸附,卻對於人體接觸後操作有疏忽。以人為本的理念,道路還有很長。但對於上游企業而言,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的情况下,或許從安全防護角度來設計,正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方向。

熱門話題更多>>

微信公眾平臺